下梅古民居位于武夷山市区十二公里。
站在下梅村的祖师桥上,我尽可力地发挥自己的想象,去感觉一下,当年的下梅村是何等的繁荣和辉煌。据《崇安县志》载: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“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,盛时每日行筏300艘,转运不绝”。听说,就是从这个小小当溪输出的茶叶,远之俄罗斯,以至席卷整个欧洲。天哪,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无异于成吉思汗打一场震撼全世界的战争。
成吉思汗征服欧洲用的是铁骑和弓弩,而下梅村征服欧洲用得是茶叶。
在下梅村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:茶叶、邹氏。
邹氏是下梅村最早的原住民。据下梅《邹氏族谱》载:邹氏,原藉江西南丰。明末清初,因江西南丰遇上自然灾害,闹饥荒,其先祖邹元老带着他的4个儿子逃难入闽。邹氏会落户于武夷山下梅是一个机缘巧合。正当邹氏父子五人在深山里穷途潦倒时候,一天,邹元老的大儿子邹茂章枕着一根梅木扁担做了一个梦。 梦见一位风水先生对他说,沿梅溪而下,距上梅南面四五十里的地方,有个山环水拥的小盆地,除梅溪一条水路进出外,路口隘窄,山势险峻,难攻易守,是个地肥水好的地方。于是,他们按照梦中的指引找到了这个地方,开荒种茶,并以经营茶叶发迹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。因这地方在梅溪下游,茂章也正好娶了一位叫夏梅的姑娘为妻,所以便把这地方叫着下梅。
故事是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,但邹氏父子是经营理财的好手却是事实。据下梅《邹氏家谱》载:“茂章偕壮游闽南(北)、闽固产茶之区,而武夷七十二岩茗种尤甲天下。公与伯兄共治之,走粤东,通洋艘,闽茶赖以大行,公悃幅无华品核精详无二值。无欺隐。且不与市井较铢两,以故洋人多服之,洋人售公售制获异珍,所至辄信偿其利,由是家日饶裕,为闽巨室,爰卜居于崇安之下梅里。”邹氏经营的武夷岩茶不仅从水路进鄱阳湖辗转至河南赊店(今社旗县),再改为陆路北上,销往华北各地;而且将砖茶和红茶均运至张家口改为驼队运输行程达1100余公里至库仑(今乌兰巴托),一直过中俄边界的买卖城恰克图(新疆境内)。邹氏茶商在恰克图设有武夷岩茶茶庄。“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晋商有经营武夷岩茶者,多为崇安下梅邹氏。”邹氏也因此,“获资百余万”。
有了钱,自然要搞基础设施建设,“设立义渡,创造石桥,皆不惜重资,以便行旅”。首先,开凿了一条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,与梅溪相接。大兴土木,建豪宅修别院70余幢;沿河两河建凉亭修阑杆美人靠,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、古井、古码头、古建筑、古民居、古集市的,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貌的小城镇拔地而起。下梅古民居至现尚存完好的有邹氏祠堂、西水别业、邹氏大夫第、施政堂、陈氏儒学正堂、邹宅闺秀楼、方氏参军第、程氏隐士居等40多幢。民居建筑由结构精巧的闺楼、书阁、别业、花园、厢房组成。门面多用饰砖雕、吊楼,青瓦;墙体采用立砖斗砌,木柱板壁。外部结构多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,布局错落有致,巷道曲径通幽。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为邹氏大夫第。邹氏大夫第,座落在下梅北街,为直隶赵州分州知州邹杰的故居。因邹茂章获得朝廷诰赠正四品的“中宪大夫”,而得名“大夫第”。 邹氏大夫第为二厅三进式江南别院,设有厢房、书阁。府第后面置有一座“小樊川”的小花园,有“镜月”台、金鱼池、对弈台、石花架等;园内植有罗汉松。2000年,邹氏大夫第被列为福建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有了钱,自然要传教化,重教育。邹氏立家祠,设文昌阁(办书院),让子孙接受教育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邹氏茂章、英章兄弟合资修建一座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的邹氏祠堂。邹氏家祠是标志性建筑,为砖木结构,雕栏画柱,富丽堂皇。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,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。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。家祠下厅是用于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。顶上构建是藻井,两侧是厢楼,供听戏时用。邹氏家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活动,都在这里进行。
有一位好祖宗也是一种福份。下梅古民居已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申遗。它的旅游资源的优势正在源源不断地给他的子孙们带来福祉。
评论